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莊存與

莊存與,字方耕,江蘇武進人,生於康熙五十八年(1719),卒於乾隆五十三年(1788),享年70歲。他是清代著名的經學家,為盛行於清代中晚期常州學派的創始者。
  莊存與來自於常州當地的名門望族,他的父親考中雍正二年的二甲第一名,且其兄弟共有五人上榜,可說是個人才濟濟的書香門第,在這樣的家學陶養之下,莊存與自小便展現了他聰穎的天資。據說,在他十二歲時,剛好遇到了大地震,樑倒屋傾,他被壓在重牆下數日,經過五六日的搶救,才將他從五六尺深的地方挖出來。當時,家族的長老驚歎不已,認為他大難不死,將來必是偉器。果然,在乾隆十年(1745)時,他以青年才俊之秀考上進士一甲二名,授與翰林院編修。歷主浙江、湖北鄉試及會試主考官,又督學順天、河南、山東等地,數轉而至禮部侍郎,並曾參與《四庫全書》的纂修官,一生大致都在仕宦生涯中度過。
  莊存與學術徑路,與當時的乾嘉學者頗為不同,阮元曾經說過,他的學術與當時的主流學風不相合,因此秘不示人,真正承其學者,只有門人邵晉涵、孔廣森與子孫數人而已。又曾經評論過他的學術是:「於六經皆能闡抉奧旨,不專專為漢宋箋注之學,而獨得先聖微言大義於語言文字之外。」這一段話就已經概括講出了他的學術路徑,和乾嘉學者最大的差異所在,也就是說,他崇尚的學問是「微言大義」之旨,而不是乾嘉學者一般從語言文字的訓詁入手而求義理。他的書齋中有一對聯,是這樣寫的:「玩經文,存大體,理義悅心;若己問,作耳聞,聖賢在坐。」這段文字顯然是從《漢書‧藝文志》而來:「古之學者耕且養,三年而通一經,存其大體,玩經文而已,是故用日少而蓄德多,三十而五經立也。」《漢書》乃東漢班固所撰,文中所說的古之學者,就是指西漢提倡微言大義的儒生,所以說,這對聯頗可以看出,莊存與有心紹承西漢學者的治學乃至經世之道,以微言大義、經世致用為做學問的目標,他不專門在經文的字句上字字斟酌,而只存經文之大體,以聖賢為榜樣。因此,他為學貫通六經,於五經皆有著述,治經不以漢宋為門戶。在當時,並沒有受到世人的注目,卻於後世開展了常州學派。
  常州學派的興起,與當時的時代氛圍有著密切的關係,由於莊存與生逢乾嘉盛世,學者沈浸於考據之中而相安無事,自然沒有經世致用之學的發揮餘地,然而咸同之後,世道衰微,內憂外患紛沓而至,學者們意識到,稽古之業在當時也發展到了極限,而有改革學風之必要,而莊存與的學說,經由其姪莊述祖,與述祖的外甥劉逢祿、宋翔鳳等人發揚光大,而開始蔚為風潮,顯於當代。常州學派主導了清代中晚期的學風,直到民國初年仍餘波蕩漾,如龔自珍、魏源、康有為、皮錫瑞等人,都是此學派的重要繼承者。他們在論及莊存與時,也都給予他的學術很高的評價,如魏源稱他:「所為真漢學者庶其在是」,龔自珍讚譽他:「學足以開天下,自韜污受不學之名,為有所權緩亟輕重,以求其實之陰濟於天下」,龔氏的這番話,乃是指當時,有人建議廢除偽《古文尚書》,莊存與持反對意見,替偽《古文尚書》請命,說:「辨古籍真偽,為術淺且近也」,並因此作《尚書即見》和《書說》,可見得他的學問不在於文字考證,而是在於經文內容是否有所價值。
  近人梁啟超曾說:「《公羊》學初祖,必推莊方耕,他著有《春秋正辭》,發明《公羊》微言大義,傳給他的外孫劉申受,著《公羊何氏釋例》,於是此學大昌。」莊存與的《春秋正辭》,是他讀了明代趙ㄈㄤ﹔fang的著作《春秋屬辭》後,繼之而作的,趙汸認為《春秋》乃經世之書,非記事之史,這樣的主張非常契合於莊氏的思想,因此,《春秋正辭》亦以發明微言大義為旨,乃清代今文學的第一本著作。
  莊存與作為此一學風的開創者,雖有草創之功,其學說亦難免有所缺失。錢穆曾經評論道,他既不屑於考據,故無乾嘉學者之篤實,又無法如宋明儒一般發揮義理之學,而徒綴以古經籍以為說,又往往以漢儒迂怪之說相比附,而易有虛妄不實之弊。
他的著作,除了《春秋正辭》十一卷外,尚有:《繫辭傳論》二卷、《尚書說》一卷、《毛詩說》四卷、《周官說補》三卷、《春秋舉例》一卷,《春秋要指》一卷。


撰稿人:鄭于香
網站滿意度調整